衡水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 2011-12-23

  12月23日14时38分,由省送变电公司负责施工的衡水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零缺陷”投运。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第二批智能电网试点工程,河北南网首座新建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苏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既是一场挑战,又是一项光荣使命。

  一座普通22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而这座大量应用新设备、新技术的智能变电站于5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8月20日电气开始安装,10月4日进入保护、传动、调试阶段,12月4日完成了四级验收,12月19日省公司生产验收,12月20日省公司质监中心站验收,12月23日变电站正式并网运行。在短短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它拔地而起,当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已被写进智能电网建设的史册,河北南网的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又一次在燕赵大地创造出了电网建设的奇迹。

  戮力同心争分秒

  首次尝试建设220千伏智能变电站,不可预料的技术难题,再加上出人意料的有限工期,这对河北电网人无疑是一场难上加难的挑战。

  项目确立之初,省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副总经理白林杰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一个220千伏变电站建设专门成立这样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尚属首次。

  领导小组很快迎来了第一个难题——为保证今年变电站早日开工,必须在2010年年底完成项目物资的招标工作。可是这谈何容易!从项目可研到物资招标至少需要7到8个月的时间,当时已经进入2010年下半年,怎么办?

  省公司密集组织协调会,分析解决项目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切为项目进度服务。2010年年底,终于搭上了国网公司最后一次招标的末班车,所有为项目操心的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春节过后,省公司发策部立即着手进行政府对项目的核准工作。为了尽早得到批复,省市县三级联动,发挥整体作用,在一次次争取、一次次努力中,核准手续在最短的时间里批了下来,再一次为项目进度赢得了时间。

  为了保证进度,省公司领导几次到现场调研。5月19日,省公司副总经理白林杰在现场强调,一方面,要倒排工期,完成各阶段任务;另一方面,各单位要加强配合,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7月27日,省公司副总工程师任留通在现场要求,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详细安排每日工作计划。10月29日,省公司副总经理白林杰再次到现场,提醒施工人员在继续抓好施工进度的同时,应提前组织生产验收、规程编制和智能化知识转移等工作。12月14日,省公司副总经理邢晨在现场调研时要求,完善投运工作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并做好运行规程编制、安全工器具、试验工器具等的准备,为今后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建设单位的省送变电公司,把苏正工程列为2011年重点工作,在开工前,就成立了以公司经理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超前谋划、科学部署,调配土建、电气、调试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施工项目部,全力以赴打好苏正工程攻坚战。

  省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更是每周赶赴项目现场一次,帮助协调进度问题。十几次到项目现场的基建部副主任孙章岭说:“无论谁到项目现场,大家都目标一致,就是要争分夺秒,保证项目如期进行。”孙章岭还记得站内一批设备交货时,发现现有设备无法满足国网公司对智能变电站的要求。于是,他们要求厂家改进设备,可厂家的说法却让大家都皱了眉头——改进设备用到的配件需要从美国进口,最快也要两个月。对于分秒必争的项目建设者们,这两个月何其宝贵,坚决不能等!为此,大家积极帮助厂家在国内寻找可替代配件。几经辗转,终于在上海一家公司找到了,又一次争取了时间。

  优化工序解难题

  苏正变电站作为智能变电站,首次使用了大量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到现场进行调试必须要等到一次设备安装完毕才能进行,那就意味着要等到11月份以后,1个月的调试时间肯定是不够的,更为关键的是新设备安装后,调试如果出现问题,会带来更大的时间浪费,怎么解决这些难题?

  省送变电公司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决定,把设备调试的工期前移,在设备出厂前就完成联调。这样优化工序的做法意义重大,负责此次项目调试的中心试验所副主任赵勇说:“一旦发现设备问题,厂家的研发人员随叫随到,当场就能把问题解决,大大节约了时间。同时出厂联调使用的是模拟一次设备,省去了在项目现场调试时对站内一次设备的磨损。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这些首次触电智能电网的工作人员来说,做出厂联调,可以提前介入调试工作,提前了解智能电网的设备特性,回去以后再工作,效率肯定就更高了。”

  从6月29日开始,整整50天,赵勇和他的同事们都坚守在南京的设备生产厂家。六朝古都南京,有着美不胜收的名胜古迹,各种诱人小吃让人垂涎欲滴,但6名调试人员在50天里几乎没有走出过生产厂家一步。“大家把节假日也放弃了,拧成一股劲儿,要在这里把设备调试到最佳状态,为回到现场的工作提供便利。”赵勇说道。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出厂联调期间,上百条问题被发现,并得到了及时解决,大大减轻了之后的现场设备调试压力,使他们对变电站建设的信心更足了。

  打破常规的作业顺序在苏正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并不止这一处。

  在主控室间隔安装过程中,省送变电公司电气安装人员也动了脑筋。变电站里有17个间隔,按照以往的做法,他们要在17个间隔全部安装完毕后才能进行调试。可是在这次作业中,他们提前分析了各个间隔,并排列出安装的先后顺序,逐一跟设备厂家联系,安排他们按照顺序依次送货,这样就可以减少设备在主控室占用的空间。每安装好一个间隔,他们随即进行调试,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主控室设备进行调试时,主控室内还没有进行供电,天色一暗就没办法正常工作。按照施工计划还不到送电这一节点,可是为了保证设备调试的正常进行,土建施工人员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前为主控室送电。这样一来,调试工作晚上也可以进行。

  交叉作业再提速

  在项目建设期间,省送变电公司副经理葛朝晖几乎住到了项目现场。通过一次次观察,他发现如果按照以往土建、电气、调试三大专业依次施工的做法,根本没办法在计划时间内投运。在该公司领导班子商议后,对苏正变电站大胆采用了3个专业交叉施工的模式。“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咱们为的就是项目能如期完工。”葛朝晖在3个专业负责人的碰头会上,这样跟大家说。“一盘棋”的思想很快成为大家的共识。

  为保证交叉作业顺利进行,3个专业能了解彼此的进展情况,统筹安排工作进度,项目现场有了一条不成文却雷打不动的规定——每天17时50分,召开碰头会,无论工作多忙,3个专业的负责人都必须准时参加。

  在正常施工情况下,3个专业很少能碰到一起,总是一个专业干完,另一个专业再来,这次大家在一起施工,工期紧,站内空间小,都想早点干完分内的活,这时候相互理解、支持就成为交叉作业顺利进行的关键。

  雨季来临时,站内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这可愁坏了正往站内运输设备的电气专业负责人,车辆一不小心就会陷在泥坑里。土建专业负责人李文兵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想办法,在站内车辆途经的地方铺设了一层钢板,确保了车辆的顺利通行。

  在土建专业封闭站门前主路进行施工时,正赶上连日降雨,为了给设备运输创造条件,土建专业人员抓住晚上雨停的时间,连夜拉了石子,在主路旁铺就了一条临时路段,保证自己专业施工的同时,不耽误其他两个专业的施工进度。

  室外电缆沟的盖板原本应该等到电缆敷设完毕以后盖上,但是在交叉作业中,现场人多,空间狭小,土建专业人员在完成电缆沟施工后就先将沟盖板盖上,等到电缆敷设时,他们又重新掀起沟盖板,这一盖一掀,大大增加了土建专业人员的任务量,但是土建专业负责人李文兵说:“我们累点没关系,大家都能安全施工才是最重要的。”

  “这次苏正变电站的建设,把3个专业真正地团结成了一家人,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为项目建设加快了速度,又融洽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负责电气施工的第三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宁波如是说。

  安全质量不放松

  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放松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是赶工期的时候,越要注重安全;越是赶工期的时候,越要提高工程质量的要求。”省送变电公司经理到现场检查时多次强调,“要严格过程控制,尤其抓好小现场、小事项、小环节的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省公司先后组织进行了10余次专项安全检查,专门对变电站建设的各个细微之处进行了严格把关。

  省送变电公司项目部成员有很多曾参与过获得国网公司第一面“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流动红旗”的广元(顺德)500千伏变电站建设,为了保证苏正智能变电站的施工安全,他们把在那里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经验搬到了这里。

  在苏正变电站的建设现场,依然能看见活跃着的由监理人员、施工项目部安全员、施工队安全员组成的“安全巡视小分队”,每天对施工现场工作票、作业指导书(卡)执行、作业人员行为等情况进行“地毯式”巡检,保证了安全文明施工“零事故”。进入项目施工现场时,依然能听到语音提示器发出的一句句安全提示,安全警钟时时敲响,提醒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安规》的要求进行作业。

  在保证项目安全的同时,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去过广元(顺德)500千伏变电站的人们都会对那里整齐划一的清水围墙印象深刻,如果说那是一件工艺品,那么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清水围墙可称得上是一件更加精湛的艺术品。在这次清水围墙的施工中,采用了双面清水砌筑,砌筑过程中双面挂线,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在压顶工艺中,精益求精的河北送变电人将广元(顺德)500千伏变电站的做法再改进,原来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改为全部砖砌,形象上更为美观。在墙体勾缝过程中,水泥砂浆掺入氧化铁,颜色更为深沉,增强砖缝与青砖的视觉对比,形成极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追求完美的精神,将清水墙工艺推到了工艺的顶点。实践再一次验证了标准化建设的非凡力量。

  智能变电站信息的传输大部分要靠光缆和尾纤来实现,而光缆和尾纤相对于电缆来说非常脆弱,稍有损伤或弯曲度过小都将影响信息的传输,这就给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省送变电公司员工广泛推广应用了光缆敷设方面的“五小”创新成果,在光缆支架上增加防火的树脂槽盒,将光缆敷设在内,达到美观和保护光缆的效果。光缆护管细小,尾纤很难穿过,施工人员先在管中用一根极细的不锈钢丝做牵引,然后将尾纤的首段用塑料带缠绕其上,轻轻拉动钢丝带动尾纤,保证尾纤不受损伤,确保了工程的质量。

  精品工程练精兵

  “打造一个精品工程,锻炼一支优秀队伍,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省送变电公司在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中,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首次进行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摸索,新设备、新技术考验着每一名建设者,对智能电网知识从懵懵懂懂到了然于胸,他们凭借对项目的认真负责,随着项目的建设在不到8个月内完成了这一蜕变,成长为一支建设智能电网的精干队伍。

  王涛,该工程电气专业的项目总工。未见其人就先听到一则关于他的故事,据传省送变电公司领导曾在项目现场承诺过,工程再忙也要保证王涛能及时回家相亲。由于常年住在项目现场,29岁的王涛至今还是单身,提起这事时,这名年轻的送变电人显得有些羞涩。大家都知道领导是认真的,只有王涛把这项“特权”一笑置之,早早就驻扎到项目现场,一心扑在项目上。

  对于智能变电站建设,王涛也是第一次接触,但他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深入实践,和大家一起摸索、分析、解决技术难题,业余时间利用网络和厂家研发人员沟通,多方充实智能电网知识。“智能变电站和普通变电站比较,信号传输由电缆改为了光缆、尾纤和网线,具备遥控、遥视以及设备联动功能……”介绍智能变电站时,王涛娓娓道来,俨然成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专家。

  像王涛一样迅速了解智能电网的年轻人还有许多,调试专业的郭旭光就是其中一个。开工前,省送变电公司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员工到外地参观学习,郭旭光跟着大家从许继智能设备开关厂到兰溪智能变电站再到南瑞,一路走来,他都细心地观察、比较、学习,利用一切机会了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要点。在参与设备出厂联调期间,郭旭光借助厂家研发人员知识丰富的便利条件,和同事们一边调试,一边向研发人员请教相关技术要点。“在南京时,大家心里想的只有熟悉设备特性,掌握调试难点,到周末也舍不得休息。”郭旭光回忆道。

  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不但在出厂联调期间解决了大批技术问题,还让郭旭光和他的同事们提前熟悉了设备调试的特点。设备运回项目现场后,调试期间偶尔出现的小问题,无需再求助厂家的研发人员,郭旭光他们就能解决。有了这样的尖兵,省送变电公司对将来大量建设智能电网的任务信心倍增。

  积极摸索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不光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电气安装专业的工人们也在积极学习。在以往项目建设中拥有多个“五小”创新成果的赵会峰,这回也不甘落后,组建了青年突击队,对项目中的施工难点进行攻关。

  根据以往建设经验,接地网交叉进入直流电源,会出现报警后不易迅速判断的问题。此次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与以往一些变电站的构造又有些不同,为保证苏正变电站运行后的检修工作能顺利开展,赵会峰和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在直流电源沟处,分区接地,首次创新使用了“四点定位接地法”,为智能站的将来运行更智能作出了贡献。

  5月1日至12月23日,238天的时间里,在燕赵大地崛起了河北南网第一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它的顺利投运标志着省公司智能电网建设前进了一大步。省送变电公司在有限的工期内,大胆突破管理模式,不断追求创新,强化安全质量管理,积极掌握智能电网建设特点,为将来更大规模的智能电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河北送变电人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大潮中,凭借这样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铁军”精神,屹立潮头的那一刻指日可待。          (记者庞彦娟 通讯员续永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