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沿318国道跨越横断山一路向西,风光旖旎的藏东南秘境尽收眼底,当中藏着湍急的河流、巍峨的雪山、险峻的陡坡……数也数不尽,高耸的铁塔屹立在群山之间,撑起耀眼的银线,向西延伸。 作为雪域高原上又一条“电力天路”,藏中电力联网工程于2017年4月6日开工建设,是世界电力史上最复杂、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输变电工程,也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之后,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命极限的超高海拔、超大高差输变电工程。 今年11月23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向全世界宣告: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竣工投运!从此,多项世界纪录、多项世界之最被这一工程一举打破—— 4000米!工程沿线平均作业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高压电网工程; 5295米!最高塔位东达山8L196号铁塔海拔529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00千伏输电铁塔; 4295米!500千伏芒康变电站海拔429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00千伏变电站; 3100米!工程线路海拔从2200米至5300米,最高塔位与最低塔位之间海拔高差达3100米,是世界海拔跨度最大的电网工程; 162亿元!工程总投资达162亿元,占目前西藏电网固定总资产的50%,是西藏自治区投资规模最大的电力工程,也是西藏输电线路最长的电网工程; 500千伏!线路投运后,西藏电网电压等级将由220千伏升至500千伏,一举跨入500千伏时代…… 攻克重重难关——在“刀锋之上”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轻松打开开关,明亮的灯光照亮整个房间……这一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那么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然而,对于桑吉一家来说,打开开关就有光亮,是一直期盼的一件大事。 桑吉是林芝地区波密县扎木镇通木村的护林员,自2010年西藏“户户通电”工程实施以来,他家用上了电,到今年已经整整八年了,但他并不满足。 由于地处偏远,长期以来,占林芝面积约70%的墨脱县、波密县和察隅县尚未纳入主电网覆盖范围,一直孤网运行,小水电成为电源支撑。遇上枯水期、水电站故障停机,居民家里停电是常有的事情。 “老百姓为了用电,要跑出几十公里去镇上‘求电’,但实在是人多电少,有序用电是常事,今天你家停电,明天就轮到我家。”桑吉渴盼这种局面能彻底改观。 这一天,终于到了。 2017年3月,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4月6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81家参建单位、5万余名参建人员从全国各地开赴雪域高原。工程建成后,藏中电网将与我国交流大电网相联,彻底解决藏中缺电问题。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施工条件最复杂的电网工程——越横断山,穿“三江”断裂带,跨青藏高原腹地……单单是需要翻越的4500米以上高山就有5座,跨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更是多达10余次。有一种山脊被工程人员形象地称为“刀背梁”——三面悬崖峭壁,像菜刀刀背一样立于天地之间,无数基铁塔就要架在这样的“刀背”之上。 “我干了32年工程,多难的都干过,但像这样艰苦的,我还是头一次遇到!我对弟兄们说——这个工程干完,以后什么工程咱们都敢接了。”承建工程包14、15标段的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副经理高民说。当时,他和弟兄们从河南老家来到波密,一见到眼前的环境,立马傻了眼——山高林茂空气稀薄,施工作业面上的悬崖峭壁似“刀锋”一般,别说施工了,就连站上去个人都十分困难。“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想跑,这工程没法干……”高民嘴上虽然这样说,可还是咬牙留了下来。 既然留下,就要想办法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工人上不去,就请来专业攀岩队,在峭壁上打铆钉、放绳索,没过多久工人也都练成高超的攀岩本领;山上缺水,索性四个月不洗澡。 去年夏天,项目部赶上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天夜里12点,天上突然传来可怕的轰鸣声——朗秋冰川雪崩了!等大伙儿回过神来,积雪裹挟着山体已经砸了下来,落点距离项目部的帐篷只有几百米,“我们都没来得及跑,山头就下来了,不过后来想想,跑也跑不了,只能听天由命了。”高民回忆道。 危险不仅仅存在于线路施工中,物资运输也处处“危机四伏”。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物资总运量超过100万吨,最大单体重量约140吨,需要翻越弯急、坡陡、落石多的觉巴山和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垭口,穿越怒江大峡谷和地质构造极不稳定的通麦天险,越过著名险段“72道拐”更是难于登天。 所有物资从全国各地发往拉萨、成都、云南三个转运站,转运站到施工点位的这段路程只能由汽车完成,而藏东南地区的路途难行是出了名的。“大车装着变压器翻越觉巴山,道路太陡了,路边就是悬崖,车轮都是贴着悬崖边慢慢挪动,稍微偏上个一脚宽,就会连人带车掉下万丈深渊!”项目总指挥部物资运输部主任助理罗林林回想起大件运输车辆翻山越岭时的情景,仍然后怕。此外,变压器、二次设备、套管等设备十分“娇气”,冲撞指标不能超标,除了要经受恶劣道路条件的考验,所有物资还需要按时、“轻拿轻放”地运抵目的地。 深耕环保水保——工程“绕道”、铁塔“长高”,精心呵护中国最后的原始林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中东部,这里汇聚了西藏最美的风景和自然资源,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区,沿线散布着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年古树比比皆是,生态系统极为复杂脆弱,一旦破坏将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 如何在建好电网工程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保持好水土?如何让美丽的风景不受输电线路的影响?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的建设者们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将工程环保水保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少占地是变电站建设的一大原则。500千伏林芝变电站采用GIS组装设计,占地面积仅为内地同等级变电站的一半。 在线路施工方面,为减少林木砍伐和破坏,工程“绕远”“高跨”、铁塔“拔高”“增重”是常有的事情。米堆冰川被誉为“中国最美冰川”,9月中旬,当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包13标段的施工人员已撤出施工项目部,原项目部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裸露的土地上刚刚播种了草籽。 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副经理肖勇指着318国道南侧的米堆冰川说,按照正常的设计线路应该在平坦的难坡上,但为了保护米堆冰川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不被破坏,设计人员主动把线路设计到318国道北侧的陡峭山巅上。这样,线路走径长了几十千米,施工难度大大增加,成本大幅提高,工期也一再延长。这样“舍近求远”的调整比比皆是,除了避让米堆冰川、然乌湖,在业拉山“72道拐”段的线路建设中,线路也绕远到无人山区施工,长度增加了20千米。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总指挥部在工程建设之初,成立了环保水保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由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监测验收单位共同组成的“五位一体”环保水保管理体系。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环、水保工作的主要原则有两个:少破坏、做恢复。”工程总指挥部安全质量部主任助理周泓介绍,在“少破坏”方面,从业拉山口到巴宿的施工区段,为减少对原始森林的砍伐,工程设计采用高跨越、绕行和铁塔高低腿等手段,施工平均海拔提升了800米到1000米。 “为保护林芝的原始森林,减少林木砍伐,铁塔呼高提升至60米~70米,比内地同等级工程的铁塔高出30%左右。铁塔一高,自重也就增长,这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周泓介绍说,让工程建设者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措施将砍伐树木的数量减少了90%。 在“做恢复”方面,项目部考虑的不是三年、五年的短期目标,而是制定了“植被恢复终身制”的目标。撒什么草能恢复植被,同时不对当地物种造成破坏?工程指挥部与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开展了草皮植被恢复试验,建立了专门的高海拔地区植被恢复试验基地。 “在专项设计方面,我们尽可能把方案做得细之又细。”周泓说,工程沿线跨越了四种不同气候带,针对不同的微气象条件,植被恢复按高寒草甸、河谷低地、森林等方案细分。 “工程投运了,其他工程施工人员都离开了,我们环保水保人员会作为最后一支留下来的队伍,继续观察草籽生长情况。”周泓说,植被恢复终身制的意义,在于不但要“种得活”,更要让它“长得活”。 创新管理模式——将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建设成援藏标志性工程 “工程受高海拔及恶劣气候等自然条件约束,建设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工程建设指挥部多措并举,在组织策划、过程控制、技术提升等多方面下功夫,以管理促效益,抓牢安全和质量,确保工程优质、高效推进。”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西南分部主任、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刘勤说。 为加强工程建设协调管理,工程共设1个建设总指挥部、两个分指挥部、4个现场指挥部(业主项目部)。各指挥机构各司其职、管理职责细化、分工明确。设计、施工、监理、安全、环保、质量等业务领域,又纵向划分成多个条、线联系机制。 波密分指挥部指挥长助理伍建明的手机中有二十几个工作微信群,其中人数最多的“平安藏中”安全管理群,共有成员399人。“除了微信群,我们建有专门的信息平台,自下而上地将每一标段的工作情况汇报到总指挥部。同时,部署工作一般采用视频会议形式。” 由于藏中电力联网工程东西向地域跨度极大,管理环节必须简化,才能带来效率的提升。最明显的一个事例是电子件的签核发,需要签字的文件,由电子签名代替,最后再通过其他方式补签,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奔波。 与内地的工程相比,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在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援藏工作紧密结合。 在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操着南腔北调;在指挥部食堂,饭菜是天南地北的不同口味……这些人员来自公司系统十几家单位、二十多个省(区、市),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援藏人员”。他们以工程项目工期为援藏周期,开展了全方位的支援工作。 2015年年初,国网交流建设分公司选拔援藏人员,同时入职的苗峰显、刘建楠、宋洪磊3人纷纷报了名,一起来到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建设总指挥部,被分到朗县; 2015年11月,国网物资公司运输管理处副处长罗林林来到了林芝,负责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的物资供应工作。第一个援藏周期结束时,工程尚未完工,罗林林便向指挥部申请延期,直到工程投运…… 这些援藏人员在各个专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把西藏第一条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交到西藏同行的手中。 500千伏波密变电站还在施工阶段时,西藏电力检修分公司的年轻员工李晓龙就上岗了,他的职务是“波密变电站站长(筹)”,一个“筹”字意味着他要提前一年进驻变电站当站长。 承建500千伏波密变电站工程的四川电力送变电公司项目经理张晓波比李晓龙年长几岁,虽然两人的家乡相距1500千米,可两人熟络得就像亲兄弟一般。“早在变电站土木施工阶段,晓龙就来了。他说,这是他第一次运行500千伏变电站,他要提早介入,跟我们一起熟悉变电站的建设、管理工作,为将来的运行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项目建设方与项目业主同期“摸爬滚打”,这在其他工程中很少见到。从工作票的操作,到站内安全规定的执行,从泡沫灭火器的使用,到二次设备的接线……李晓龙一遍遍地预演未来变电站运行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在张晓波的指导下熟悉每一件器件、每一处布置。 “我们运行的是西藏第一批500千伏变电站,虽然这在内地同行眼中没什么了不起,可是高原的特殊自然环境,我们一定会积累丰富的500千伏变电站运行经验,”李晓龙说,“我相信我们这些年轻的西藏本地站长会很快成熟起来,再把技能经验传授给同事,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样。”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