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40人改革记忆:电,让塞罕坝越来越美

发布日期: 2018-12-11

  我是土生土长的塞罕坝人。1978年,我高中毕业,成了一名塞罕坝林场工人。1986年,我调到塞罕坝林场35千伏变电站工作。这40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塞罕坝林场电网的发展变化。

  刚参加工作时,林场工人使用柴油机发电,每天用电时间仅两个小时。熄灯之前,灯泡都会闪几下,我们就知道柴油发电机要停止供电了,大家早早就歇息了。因为当时没有“常电”,电气焊、车床这些工器具都派不上用场。

  那时,坝上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我们都是通过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信息。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丰富林场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当时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张硕印购置了一台彩色电视机。每天一下班,我们就早早到林场小礼堂占座看电视。因为是柴油发电机发电,电压不稳,信号也不好。电视图像抖动很大,画面看不清楚,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观看。那个时候我们就想,坝上能通电就好了。

  1982年夏末,林场超额完成任务书确定的造林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当时,林场自筹资金,请电力局帮助建设一条35千伏的供电线路。我记得是1983年1月开工的,当时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几辆解放牌141大卡车载着电力工人和设备来到了坝上。

  工作之余,我经常到现场看电力工人架线。1983年7月,从新拨到林场的35千伏电力线路架通了,这也是塞罕坝第一条输电线路。同年,坝上建设了一座35千伏变电站,变电容量1000千伏安,有3条10千伏出线。

  1986年9月,我调到这座变电站,成了一名值班员。那时的电网和现在没法比,导线是裸导线,最大截面积70平方毫米,配电变压器是铝芯的高耗能变压器。由于是林场自己办电,供电可靠性差,有什么故障还是要请电力局帮着处理。平时电力调度运行有啥问题,我们也要向县调的技术人员咨询。

  我记得1990年春节除夕夜,一条10千伏线路接地跳闸,造成牧场区域100多户居民家中停电。县电力局几名抢修人员驾驶202吉普车往我们坝上赶。

  雪大路滑,平时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行驶了四个小时。等他们顶风冒雪查找出故障点,再处理完故障,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了。

  虽然有了变电站,但电压还是不稳定。上世纪90年代,林场工人家里的电灯泡就像萤火虫,60瓦的灯泡还不如现在25瓦的亮。日光灯一次启动不起来,总是忽闪忽闪的。电压低的时候,洗衣机用不了,电视看不上。家里用电饭锅焖饭,生怕突然停电吃夹生饭。那时,坝上的酒店、宾馆也总跳闸停电,客户投诉也多。

  2001年,塞罕坝进行了第一次农网改造升级,新建一条从山湾子到林场的35千伏线路,新建1座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出线由3路改为6路,极大地提升了林区电网的安全可靠性。那年,林场用电“上下够不着、四面靠不住”的运行历史彻底结束了。

  随着塞罕坝的名气越来越大,旅游发展也很快,用电量不断增加。之前坝上用电一直都由林场自行管理。从2010年开始,塞罕坝林场的供用电工作交给了承德供电公司。

  那一年,供电公司又对林场的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升级。两台2000千伏安变压器增容到了5000千伏安,导线线径也增至120平方毫米。不光导线线径变粗了,变压器也全部更换成了铜芯节能型,供电质量明显提高了。

  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虽然已经不在变电站工作,但我一直关注着塞罕坝电网的发展。现在塞罕坝有35千伏变电站2座、10千伏线路13条,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375千米,配电变压器251台,已经形成了“手拉手”的供电方式。听说变电站已经无人值守了,而且应用机器人巡检、无人机巡线。这些都是我们年轻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40年来,我亲历了塞罕坝用电的变化,我想,以后塞罕坝电网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