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国网工匠黄新民:简单的事重复做 重复的事

发布日期: 2020-10-19

  “我从一个继保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和国网工匠,总有人问我,怎么成长的?我想也没啥大道理,就是把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这句朴素的话黄新民常挂在嘴边。

  黄新民,新疆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继电保护工作负责人。他24年如一日,始终扎根基层,致力于新疆电网继电保护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他用自己的坚守助力电网改革,成为常规变电站向智能化变电站变革的参与者。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国网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

发现问题是成果 解决问题是创新

  “黄师傅,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研发这套配网防误系统的,它现在就是配网站房设备现场发生误操作的神器……”徒弟徐浩问道。

  “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就是工作期间发现配网站房设备现场没有统一标准的防误闭锁系统,容易发生误操作等重大事故,我就想着能不能尝试着改变……”黄新民回答。

  黄新民1996年参加工被分到了继电保护专业,该专业在电力行业内相对较难,当时很多人都劝他换专业,可年轻气盛的他不愿服输。

全国劳模、国网工匠黄新民: 简单的事重复做 重复的事用心做

黄新民(左一)给青年员工讲解继电保护专业技术问题

  为了快速成长,黄新民每天不仅在现场勤学好问,下班后更是刻苦钻研,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靠着这股好学的“钻”劲儿,工作没多久的黄新民在一次新疆电网继电保护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个人一等奖。这一次,他真正的从一名写写划划的“书生”,变成了一位利落干练的继电保护技术“小能手”。

  也正是这样,遇到难事总喜欢自己钻研,并想方设法解决去解决的恒心和毅力,才将他铸就成了一名“工匠”,并始终在创新的路上发挥光和热。日常工作中,很多人问他创新是什么,他总是这样回答:工作中发现问题是成果,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同事们都喜欢在闲暇之余,“捣鼓”些日常工作相关的难题。为了鼓励大家多创新,乌鲁木齐供电公司专门以黄新民名字命名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共累计完成75个创新课题的研究,获得国家专利5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这也是乌鲁木齐供电公司11个创新工作室成果的一小部分。

  毛伟明董事长在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近年来,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始终以找准战略目标与公司发展的结合点,聚焦乌鲁木齐能源高质量发展,用创新做引擎,加强科技攻关,推动电网转型升级,服务企业智慧管理、智慧运营和智慧生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电网装备技术水平,支撑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能源转型和民生改善。

厚植人才沃土 为创新注入源泉

  “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实施,虽然能解决现场问题,但不便于操作,我们得换种思路。”这是黄新民与创新工作室青年员工日常交流探讨的常态。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近年来,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将发展基点放在人才创新上,倡导“发现问题就是能力,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理念,推出一系列支持鼓励创新的举措,将职工创新工作室设在班组,让工作室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影响和带动职工提升技术水平,同时组织创新竞赛,把职工吸引到创新工作中来,促进成长成才。

  黄新民也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始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分享给团队成员,还编制了20余种培训教材广为传播,作为兼职培训师,他的足迹遍布全疆。

全国劳模、国网工匠黄新民 简单的事重复做 重复的事用心做

黄新民(左一)带领青年员工开展220千伏变电站技术改造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乌鲁木齐2次面对疫情,虽然部分工作受疫情影响,但人才培养一刻都不能放松。于是,素来腼腆、含蓄的黄新民化身成“主播”,利用线上办公软件搞起了“直播”,为全疆近3000名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开启了多时段的培训课程。

  为了让“直播”能吸引更多“粉丝”,黄新民可谓是做足了“功课”,课件里除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外,还穿插了很多亲身实践案例,有效避免了课程的枯燥乏味,使参与培训的人员身临其境,现场感极强。据统计,2次疫情期间黄新民共进行线上“直播”40余次。

  目前,乌鲁木齐供电公司有近60%的80、90后青年员工,都是黄新民的徒弟。“针对徒弟们的教学,我一直采用‘既要带技术,更要带思想,技术更提高,身体和灵魂更健康’的‘两带三更’方式,让青年员工茁壮成长。”黄新民说。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骨干,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创新了“3个营”人才培训梯队,即新兵营、骨干营和工匠营,黄新民担任了“工匠营”营长,4名徒弟入选了“骨干营”,17名徒弟加入了“新兵营”,该公司通过“全民赛+精英赛”培训竞赛模式,为基层的创客们提供了迎风奔跑的广阔舞台,让他们一展风采。在该模式的培训下,2019年黄新民的4名徒弟在国网继电保护竞赛里取得团体第十,个人前30名的好成绩,两名徒弟获首届国网新疆电力“十大工匠”,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源泉。

专心专注 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位于乌鲁木齐八钢工业园区内220千伏钢东变电站隔离开关升级改造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黄新民除了承担现场安全作业的“把关人”之外,也是技术攻坚的带头人。

  “4月2日,我们在对钢东变2号主变进行检修时,收到主变本体电缆绝缘破坏导致直流接地的告警信号,幸亏黄新民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才能快速消除隐患。”该工程现场工作负责人王喆说,若直流接地故障不尽快消除,将为电网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变压器的一条直流回路里包含几十条电缆线,每条电缆线又包含很多电缆芯,若要快速在多条电缆线中准确定位故障点的位置,需要现场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于是黄新民不负众望花费了3小时,不仅精准定位了故障点,还将16米的故障电缆线更换完毕。据王喆介绍,如果将此次消缺工作交给缺乏现场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处理,预估会花费近8小时的时间,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按期高效高质量完成项目的风险。

  “只要现场有黄师傅‘坐镇’,大家心里就莫名的踏实。”在乌鲁木齐供电公司不止一个人这样评价他。

全国劳模、国网工匠黄新民 简单的事重复做 重复的事用心做

黄新民检查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

  记得1998年9月,220千伏电炉变电站33千伏滤波装置引进了一批国外进口保护装置,随机附带了近2000页的英文安装技术文件。英语成了大伙的“拦路虎”,大家觉得这“洋货”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就在大家都不想接这“烫手山芋”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黄新民主动接下了这项工作。为了不耽误工期快速完成“洋设备”的安装,我每天对照着英汉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查找,每天晚上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甚至是通宵。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新民成功突破了“英语关”,翻译出了中文版的安装技术资料。可能是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感染了全场的参与者。在拿到中文版的安装技术资料后,全体安装人员卯足了干劲儿,一鼓作气,每天作业10几个小时,历时15天完成该设备的安装,为当年的“十一”国庆节献了礼。

  作为技术带头人,黄新民总是很少待在办公室,他不是在工作现场,就是在赶往现场的路上。他凭借着对专业技能的专心专注,成了新疆电网继电保护的“定海神针”,只要是继电保护出现了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想起他。

  信息来源: 党组宣传部,国网新疆电力

 

相关链接